
李延祿(1895―1985),吉林省延吉縣人。1895年出生。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是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創建人和領導人。1917年入東北軍當兵,後任排長、連長。1929年參加革命工作。
“九一八”事變後,被派到吉東任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總部參謀長兼補充第1團團長。在所屬部隊秘密發展中共組織,參加鏡泊湖地區反“討伐”作戰,大獲全勝。此間,他率部進行了有名的牆縫伏擊戰和海林阻擊戰。
1933年1月率補充團脫離救國軍,組織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遊擊總隊,任總隊長。旋即所部擴編為東北抗日救國遊擊軍,任總司令,率部在寧安、汪清、密山等地開展遊擊戰,取得團山子、八道訶子、馬家大屯等戰鬥的勝利。同年7月所部改稱東北人民抗日革命軍,任軍長,指揮部隊攻克密山縣城,繳獲大批0彈藥。
1934年冬任東北抗日同盟軍第4軍軍長,率部轉戰林口、方正等地,團結義勇軍共同抗日。曾參與指揮攻克刁翎、林口等戰鬥,挫敗日偽軍1935年冬季“討伐”。
1936年3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軍長,下轄3個師共2000餘人,指揮所部夜襲石鬥河子金礦,斃日偽軍60餘人,繳獲各種070餘支、子彈萬餘發,軍馬100餘匹。4月1日李延祿奉命去蘇聯莫斯科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報到,受領新任務。李延祿在東北抗日戰場奮戰5年,率第4-戰東北東部、北部的10個縣,指揮大小戰鬥近百次,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。他堅持抗日統一戰線政策,耐心細致地進行思想工作,爭取和團結抗日義勇軍共同抗日;他注重抗日遊擊根據地建設,建立抗日政權,發展抗日群眾組織,組織群眾抗日鬥爭;在艱苦的戰爭年月,他舍生忘死,曆盡艱險,為東北抗日鬥爭做出重大貢獻。
1936年至1938年,黨派他到上海、南京做-工作。
1939年,任中共中央東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。1945年做為正式代表參加中共七大。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合江省人民政府主席,鬆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黑龍江省副省長,省政協主席。是第三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。
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。1984年,中共中央表彰李延祿是“長期保持紅軍傳統、艱苦樸素”的模範。1985年6月18日,在北京逝世。
[以上內容由" 看看"分享。]
同年(公元1895年)出生的名人:
黎又霖 (1895~1949) 革命烈士 貴州省畢節黔西縣

廖仲和 (1895~1964)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

鄧飛黃 (1895~1953) 革命先烈 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

何石 (1895~1929) 革命烈士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

吳永達 (1895~1932) 革命烈士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 + 更多公元1895年出生的名人》
同年(公元1985年)去世的名人:
王質彬 (1911~1985) 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

溫茂萱 (1920~1985) 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

王家明 (1923~1985) 山東省淄博張店區

李守真 (1905~1985) 山東省淄博張店區

唐平鑄 (1913~1985) 開國大校

彭宗珠 (1915~1985) 開國大校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 + 更多公元1985年去世的名人》 下一名人:秋世顯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